一、培育壯苗
采用營養缽育苗,有利于提高成苗率,培育壯苗,移栽時植傷輕,有利于壯苗早發,達到適期定植、早期豐產的目的。
1、育苗地的選擇:育苗地選擇土質疏松、土壤肥沃、透氣性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地,不宜選擇前茬是林地或蔥蒜等與
蘆筍同科作物的地塊,同時具備排灌條件。
2、整地施肥作畦:畝施加工好的有基肥1000kg、復合肥50公斤,將肥料均勻的撒施于地表面,然后土壤旋耕15-20cm左右,旋耕兩遍,將有機肥、化肥充分和20厘米內的熟土拌勻。然后整平地面,做畦育苗,畦長15-20m,畦寬1.2m,畦壟高20cm,然后蕩平畦面準備播種育苗。
3、備足營養缽:整好畦子后,就這畦子里面的土充分拌勻后裝缽。缽體直徑9-10厘米,缽高10厘米,每兩種子需備缽2500個,育苗地20平方米左右。
4、如果大面積育苗,不能使用營養缽育苗,可采用整育苗畦子,直接播種在育苗畦子中,將畦子劃成10厘米見方的線框,每個框內點播一粒種子?;蛘邔⒋哐亢罂煲l芽的種子均勻的撒播到畦子中。
5、浸種催芽:
蘆筍種子外殼厚且有脂質,吸水較慢。首先用50%多菌靈300-500倍液浸種5小時,再放入25-30度溫水中浸種2-3天,每天更換新水2-3次。浸種后用干凈濕布包好,置于25-30度條件下催芽,催芽期間每天用25度左右溫水清洗1-2次。種子10%左右露白即可播種。
6、適期播種:播種前一定要將畦子內大水灌透,灌足底水后方可播種。營養缽育苗,每缽點放一粒種子;撒播的種子,要將種子撒得均勻,無論營養缽還是撒播的種子,播種后立即覆蓋濕潤的過篩細土3厘米厚,防止種子芽曬干。然后在地表撒施毒餌防地下害蟲。最后畦面上方覆蓋黑色遮陽網,遮陽網要離開地面30厘米以上。
7、苗床管理:夏季高溫季節育苗,此期苗床管理技術要求非常重要,必須保持苗床2-3厘米的地表面濕潤,一旦2-3厘米表土干透,蘆筍芽就會干死,這個種子就報廢了,即使再澆水也是無用的了。所以,夏季育苗,要覆蓋遮陽網,同時采用噴灌系統,每天上午8是開始噴淋育苗畦子,每個2小時噴水一次,下午5時候可以停止噴淋。這樣會保證蘆筍苗出的整齊,不至于干死種芽。出苗前如果發現畦子面較干,可以大水澆灌一次,播種后10-12天苗子會陸續發出,當苗子長到10厘米高時,每隔一周要噴殺菌劑一次,防止小苗立枯病、莖枯病的發生。當第二根幼苗長到6-10厘米時,可以追肥一次,每10平方米撒施復合肥1-2斤,大水澆透,將化肥溶解慢慢滲透于畦子中。結合澆水及時去除苗床雜草,發現蚜蟲、薊馬蟲等危害及時噴藥防治。
二、土壤選擇與整地定植
首先要考慮定植地的選擇,pH值在5.5~7.8之間的土壤均可進行栽植。為了獲得高產穩產最好選擇具有水澆條件,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沙壤土。蘆筍地怕積水,不要選用地下水位過高和夏季易于積澇的地塊。具體方法:
1、挖定植溝:在經過深翻平整的地面上,按南北行向,按行距要求打好直線,行距1.8~1.9米,株距25厘米。沿直線挖定植溝,溝寬40厘米,溝深40~50厘米。
2、施肥填溝:將每畝萬斤的土雜肥拌土填入溝內。使溝面略低于原地平面,耬平溝面,并將壟面整成中間高,兩面底的小拱面,整細,摟平。
3、起苗定植:待蘆筍幼苗地上莖長出三根以上時即可進行移栽定植。將蘆筍苗帶土從營養缽中起出,按株距25厘米,植于定植溝間,筍苗鱗莖盤低于定植溝表面10~12厘米。然后澆水自然塌實,等水滲下后,適時松土保墑。
4、定植后的管理:定植后要視墑情適時澆水,若發現蚜蟲危害要及時噴灑吡蟲啉、啶蟲脒等進行防治。為加速筍苗生長,定植一月后每畝追施復合肥20~25千克。8月份再追一次,立冬前后普澆一次大水,然后適當培土,一般10~15厘米,保墑保溫,保護幼筍安全越冬。
三、定植當年的田間管理
蘆筍筍定植后應狠抓以養根壯株,猛促秋發為核心的田間管理工作,才能達到早期速生豐產目的。定植后因植株矮小,應及時中耕除草。如天氣干早,應適時澆水,汛期應及時排澇,嚴防田間積水漚根死苗。根據苗情補施苗肥20-30斤尿素促平衡生長。進入8月份以后,蘆筍進入秋季旺盛生長階段。應重施秋發肥,大力促進蘆筍在8、9、10三個月迅速生長,為明年早期豐產奠定基礎。一般畝施有機肥2-3方、復合肥100斤、尿素20斤。在距植株40厘米處開溝條施。同時注意防治病蟲害。入冬后,蘆筍地上部分開始枯萎,其植株內營養向地下根部轉移,有利壯根春發高產。冬末春初的2月份,應徹底清理地上植株,減少病害菌源。
四、白蘆筍的采收及采收期間的田間管理
1、白蘆筍的采收
(1)培壟時間與方法:培壟在3月下旬(采筍前半月)進行。沿兩行蘆筍的中間打一直線。順直線挖土培于蘆筍壟土上。培壟要直,高度要適宜。一般壟高25~30厘米,上寬30~40厘米,底部寬60~80厘米,培壟時要做到不培偏壟,不傷根系。培實拍細沒有坷垃。
(2)采筍時間與方法
① 嫩筍出土之前壟的頂部土壤表面有“裂縫”或“頂瓦”現象,據此判斷應采之筍,采筍時可用手扒開土面,露出要采的嫩莖用采筍刀從基部切斷。
② 采筍長度就根據罐頭廠制罐規格而定,一般18厘米左右。過長過短都會直接影響蘆筍產量。
③ 采筍留茬要合理。一般2~3厘米,留茬過高,后期腐爛易使周圍新發嫩筍感染銹斑病,留茬過短易傷鱗莖盤和影響養分的回流。
④ 采筍時要細心,不要碰傷周圍其它不應采的嫩筍,采出的筍要放入采筍箱內,上蓋濕布,避免風干、風化變色,確保嫩筍質量。
⑤ 采后封穴要拍實,若封土松,易造成嫩筍彎曲,畸形,降低蘆筍質量。
2、采收期間的田間管理
蘆筍的采收持續期一般長達兩三個月以上。在這期間,嫩莖的生長需要大量養分和水分,所以采筍期仍需要加強田間管理,方能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。
(1)澆水、追肥:我國北方地區,春季采筍時正是干旱季節,為了提高嫩莖產量及品質,遇干旱要適時澆水。采筍前期一般不澆水,采筍中后期,由于溫度逐漸升高,土壤水分蒸發量逐漸加大,易出現干旱,此事要適時澆水,以利于嫩莖的抽發。
在采收期間,為提高產量、促進植株旺盛生長,可分期開溝追施少量復合肥,每次畝施肥量10~15公斤。停采前10~15天,追施適量復合肥,對停采后植株的生長極為有利。
(2)清除雜草:采筍期間,筍田很易滋生雜草,影響嫩莖生長,雜草也往往成為病蟲害的侵染、棲息場所,必須及時清除雜草。
(3)立柱防母莖倒伏:留母莖采收時,遇勁風母莖易倒伏,影響產量,并妨礙田間管理,為防止倒伏,可每隔一定距離豎一個立柱,中間用鐵絲拉緊,效果很好。
(4)排澇:在采筍期間,如遇水澇,筍田容易出現爛根現象,同時嫩莖也易發生銹斑。因此,多雨季節,應做好開溝排水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