蘆筍種植過程中不同時期的根株,其貯藏養分(含糖量)含量的變化,具有消耗和積累兩個過程,據Scot1954年測定的結果表明,采筍期和采筍結束后第一批新發筍的莖葉長成之前,均是貯藏養分消耗過程。采收期間貯藏養分逐漸減少;地上莖形成過程中,貯藏養分急劇下降,在其枝葉形成前降到最低點,所消耗養分的總量遠超過采收期間。地上莖葉形成后,隨著莖葉光合作用增強,根株中貯藏養分迅速增加。以后由于新莖不斷發生,貯藏養分上升趨向平衡。到秋末溫度下降,呼吸強度減弱,新莖停止抽生,同化養分的消耗減少,使根株中貯藏養分增加到最高。
所以說采筍結束后,
蘆筍處在生長最弱的時期,為了使新發嫩莖形成植株并生長茂盛,必須加強施肥、澆水、防病等管理。
秋季將壟培成 W 形狀,使
蘆筍處在W的中間高點上,下雨不積水,兩行
蘆筍間形成大菱形通風道,空氣濕度小,病菌繁殖輕,防病效果好。凡是壟大的,同等管理條件下病害明顯輕的多。
(1)、施肥與撤壟
采筍結束后必須施足肥料,補充養分供植株生長發育需要。施肥應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,施肥量應占全年施肥量的60-70%。施肥方法是:在采筍即將結束之前將土雜肥撒入
蘆筍溝內,結合撤壟將肥埋入土中。每畝施土雜肥4000-5000千克,同時施入氮、磷、鉀復合肥60千克,尿素20千克,氯化鉀10千克。
畝產1000千克以上的成齡筍在8月中旬時應再追一次秋發肥,每畝追施氮、磷、鉀復合肥50千克,尿素20千克,鉀肥10千克,硼肥1.5-2.0千克,硫酸鋅1.5-2.0千克。重施鉀肥、硼肥可增加蘆筍的營養品質和增強抗莖枯病的能力?;实挠昧?,整個秋季占全年的60-70%。
據米利研究,每產嫩莖400千克的蘆筍,全年需從土壤中吸收氮6.95千克、磷1.8千克、鉀6.206千克和鈣5.274千克,其中400千克嫩莖中氮、磷、鉀的含量大約相當于收獲后所形成地上部分的1/3。

據日本報道,每畝成年蘆筍每年需從土壤中吸收氮(N)8-10千克、磷(P2O5)1-3.33千克、鉀(K2O)9.33-13.3千克。蘆筍在不同的生長期對各種養分的吸收量各不相同。在采收期(4月10日至6月20日)對氮和鉀的吸收量顯著高于磷,更高于鈣和鎂;采收結束后對氮和鉀的吸收量仍為最高。但8月份以后對鉀的需求量超過了氮;停采后對鈣的吸收量大大超過磷,成為僅次于氮和鉀的第3個主要元素,而對磷和鎂的吸收則隨桿株的生長呈緩慢增加的趨勢。
氮和鉀在生理功能方面有著密切關系:鉀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氮的利用率,鉀的吸收量增加,氮的需要量也相應增加,作物使用氮肥后,生長增強了,也會增加對鉀的需求。Fuchs等(1977年)發現,鉀對減輕真菌性病害的作用最大,對細菌性病害次之,對減輕蚜蟲、蚧殼蟲、螨蟲造成的損失也將有效。據研究,缺鉀時導管汁流中氮的含量增加,給病原菌的滋生創造良好的條件。同時,鉀水平低時,氨基態氮的積累使酚化合物迅速裂解,因而增加了作物對病原菌的易感性。氮、磷、鉀不平衡時,對抗病因素的影響見表。
過量的氮會使植株抗病性減弱,過量的鉀卻使抗病因素增強,因而合理施肥,使氮、磷、鉀平衡,對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極為有利。
撤壟時可將嫩莖全部采割下來,但絕不能采至鱗莖盤。采出的嫩莖達到標準的交售加工單位。撤壟不宜將土全部撤平,要保留15-20厘米的土壟,整成龜背形,以便于及時排水,減輕病害發生。撤壟時要選擇近期無大雨天進行,以免遇大雨灌傷蘆筍根盤造成植株死亡。
(2)、澆水
根據蘆筍生長的需要,在土壤含水量低于16%時要及時澆水,要把握好營養生長期間澆水的3個關鍵期。
①采筍結束后,澆放壟水,不澆蒙頭水
放壟前首先施足底肥,待蘆筍嫩莖抽出地面之后再行澆水,因為此時采過的筍傷口尚未愈合,過早澆水,容易灌傷根莖引起植株死亡。此次澆水,有利于迅速發揮肥效,促進植株的健壯成長。
②澆秋季旺發水
為促進秋芽的萌發,8月初追施秋發肥和9月中旬應及時澆水。因為此時是秋莖旺長期,如遇干旱不僅影響秋莖的抽發,而且會導致植株的早衰,缺水還會嚴重影響蘆筍的光合作用。因此遇旱及時澆水,是奪取翌年嫩莖豐產的重要措施。
2006年秋季我國北方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年份,許多筍區3-4個月不降雨,如果秋季蘆筍澆不上2-3遍水的話,盡管蘆筍抗旱沒出現旱死現象,但是會嚴重影響來年產量。這一點要特別注意。
③澆凍前水,不澆凍后水
立冬前后,在土壤未凍結前澆最后一次水,這對防止冬旱、保持土壤濕潤、保護筍芽安全越冬都十分有利,同時也有利于第2年春季幼芽的抽發與生長,減少蘆筍的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