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植田對
蘆筍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,因此,一定要選擇土質肥沃、土層深厚、保肥保水性能強、通透性好、地下水位低、便于排灌的土壤種植
蘆筍,以沙壤土和輕壤土最為適宜。沙壤土和輕壤土不易板結,培土及采收方便,采收的嫩莖潔白,不易彎曲。粘重土壤通透性差,不利于蘆筍根系的發育,且易板結,培土和采收不方便,嫩莖易彎曲,畸形筍多;沙性較大的土壤,保肥、保水能力差,且易透光,嫩莖未出土即已變色,失去加工價值,所以也不適合栽培蘆筍。
前作是桑園、果園、林地的地塊不宜種植蘆筍。因為土壤內殘留的樹根經過腐爛易產生紫紋羽菌,若種植蘆筍,容易產生根腐病。小麥全蝕病較重的地塊、前茬是韭菜、蔥、蒜地、打過除草劑或使用過大劑量劇毒農藥的地塊也不宜栽培蘆筍。
蘆筍種植的地塊,地下水位一定要低,不要鄰近水田。水利設施配套齊全,做到旱能澆,澇能排。
土壤PH值以5.5—8為宜,不要在強酸、強堿土壤上栽培蘆筍,否則植株的生長將會受到不利影響。土壤含鹽量宜在0.2%以下,以有利于蘆筍的旺盛生長。
山西清徐蘆筍協會丁茂發會長在清徐縣含鹽量0.5-0.6%的土壤上成功的將
蘆筍種植成功,并生長良好,取得了高產豐收。在他種植蘆筍田的旁邊,種植的玉米都是缺苗斷壟,連玉米都長不起來的地塊,蘆筍卻長勢旺盛。這有著它獨特的栽培模式。
種植蘆筍的地塊,光照條件要好,以利于植株充分進行光合作用。由于蘆筍地上部高大、細弱,因此,不要在風口上種植蘆筍,防止勁風將地上部吹倒和出筍時嫩莖被風吹彎。定植田要集中成片,且交通方便,便于管理、收購及加工。
蘆筍一經定植要連續采收10-15年,所以定植地不宜在短期內變動。土地承包年限應在10年以上,以便穩定筍田的收入。